昌吉新闻网 记者 阿依加玛丽·列提甫
近年来,福建省始终把智力援疆、人才援疆作为加快昌吉州发展的人才支撑工程。援疆,并不止步于“输血”,更多地是转向“造血”,以培育一支带不走的队伍,培养一批“永久牌”人才,从而提升促进昌吉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软实力,夯实昌吉州跨越式发展之基。
“我们通过实施‘三个双一百’、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、干部人才培训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智力援助工作,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智力援助计划任务。”福建省第七批援疆干部、州人社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黄晓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。
“他是我们的好老师”
“同学们,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,金属的物理性质,大家要跟我一起做这个实验吗?”“老师,我来!……”同学们都自告奋勇要上台和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,2017年12月29日,在昌吉州一中初三(10)班教室里,一场生动的化学课正在进行。就在前几日,这个曾经化学成绩最差的班级在月考中成绩排到了年级第一,拿着成绩单,化学老师杨成品消瘦的脸庞浮现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杨成品是福建省福州四中的一名教师,2017年2月,从福州市来到昌吉,在昌吉州一中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支教之路。
“对援疆没有遗憾,对家人却有愧疚。父母年老多病,我却不能照顾。孩子读初中二年级,正是最关键的时期,我却不能辅导他功课,妻子更是照顾不到……但是,援疆我从不后悔!”谈到援疆的感受,杨成品感悟颇多。
“杨老师作为一名援疆教师,他把福建特色的教学方式带给我们,他每一节课都会精心地准备课件,非常注重细节,学生的反响特别好,我们也在向他学习呢。”州一中历史老师孙晓娟说。
对哈萨克族学生杜别克·胡沙英来说,杨成品不仅是一位老师,更像是他的亲人。“老师经常会到家里来给我指导功课,他对我特别好。”杜别克·胡沙英说,就在采访当日,他还收到了杨老师送来的1000元奖学金。这是厦门海峡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的“昌吉州青少年鹭岛奖学金”,用于帮助昌吉州家庭生活困难及品学兼优的青少年完成学业。
据介绍,“十二五”期间,福建省组织200多名“福建名师讲学团”成员赴昌吉州培训教师1.35万人次;昌吉州44所学校与福建省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;福建省积极协助昌吉州开展教师远程教育,支持昌吉州做好网络教学和远程培训课程的衔接,福建省电教馆、师大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学资源免费向昌吉州开放;积极推动厦门大学、昌吉学院与中泰化学等煤电煤化工企业合作,在昌吉州设立国家工程实验室煤化工技术推广中心。
援疆医生的“传帮带”
“传帮带,不仅是培育当地医疗骨干,更是一种是氛围和风气,要让他们学到最先进的诊疗理念。”福建援疆干部、昌吉州人民医院副院长牛刚感慨说。
牛刚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、副主任医师。2017年2月来到昌吉州人民医院至今,牛刚曾多次到医院口腔科参与会诊、检查病历,深入了解科室的相关规章制度。牛刚认为,口腔科有着良好的工作基础,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空间,他希望在援疆的一年半时间里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能使科室诊疗水平达到北疆地区领先地位。
牛刚在每天的坐诊和手术之余,也时常扮演着“老师”的角色,“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病人,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,手术当中一步步带着做,规范化培养。”他总是这样向医院年轻大夫耐心讲解,还不断强调创建“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”的重要性。
福建省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洪哲晶,全国性腹腔镜下缝合比赛冠军,援疆后任昌吉州中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和科室副主任。她克服进疆后水土不服带来的身体不适,迅速融入所在科室,与医院签订“师带徒”协议,带培科室业务骨干,为医院在腹腔镜微创手术方面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指导,成功完成多项高风险手术,使昌吉州腹腔镜微创手术水平实现了新突破。
除此以外,援疆医生还定期下乡义诊、巡诊,为群众送医送药。根据福建省智力援疆“三个双一百”工作部署,接收昌吉州第一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0名赴闽进修深造。
为圆“菇梦”五次进疆
简浪波,福建龙岩新罗区农业局技术人员,从事食用菌技术研究。从2012年3月起,他积极响应组织征召来到昌吉州呼图壁县开展援疆工作。
在学习、调研、实践过程中,简浪波反复与呼图壁县菇农探讨,指出并纠改了当地菇农燃烧棚内氧气增温的错误习惯,帮助菇农在降低增温、保温成本的同时,提高了蘑菇栽培的产量和质量,他的付出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和菇农的肯定。在多次选派援疆工作中,他和其他食用菌技术专家一道,积极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,多年的实地栽培研究和试验,他在新疆有关农业科技杂志上先后发表了《新疆昌吉州双孢蘑菇栽培棚特点、存在问题及改造》《新疆发展食用菌休闲栽培产业探研》《新疆食用菌产业生态的优劣分析》《杏鲍菇“黄菇现象”的原因分析与技改措施》等一系列技术研究文章,他的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新疆大地已经落地生根。
2017年4月,简浪波再次告别妻儿老小,来到昌吉州呼图壁县,他说,“5次进疆,不是我有多伟大,我只是爱我的专业,爱与基层百姓打交道,我想把我的技术和方法传给当地企业和菇农,也是为了圆自己的菇梦。”
在第七批选派的援疆干部人才中,有122名长期从事医疗卫生、农业、教师等行业的援疆干部人才,他们充分发挥专业和技术优势,采取“组团式”医疗援疆、“师带徒”创新模式,认真开展医疗卫生、农业科技、教学等业务援助和技术服务工作,起到了很好的“传帮带”作用,有了他们的指导和帮助,昌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相继涌现出来。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cj.gov.cn/zgxx/xwzx/yw/ms/839849.htm
郭菲菲
郭菲菲
[审核发布:guofeifei]
|